為了因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,立法委員鍾佳濱等人2021年提出《國際教育及海外學習法》立法草案,立委張其祿於今(8)日召開「如何強化台灣高等教育國際教育制度、品質及提升人才培育」公聽會,其中一項討論重點是大專校院在國際生畢業後的留才、攬才相關作為。台大、台科大在會中分享各自留才的作為,與會專家也提出移民、華語程度等多項問題。
台大、台科大協助外籍生就業
要讓境外生、外籍生畢業後留在台灣,勢必需要就業市場的配合,台大副國際長李君浩分享,台大境外的學位生加上非學位生,佔全校總學生數超過10%,該校針對國際生有計畫地連結業界,像是暑假的時候讓國際生到業界實習,也有學生透過計畫、還沒畢業就拿到工作。而在台大每年的就業徵才博覽會上,會把有意願招收國際生的公司集合成專區,近年辦理的經驗反應熱烈。
台科大副校長劉志成在公聽會上指出,台科大一年有400名境外畢業生,80%集中在6大核心產業,如工程、電資、管理,許多學生不只唸書、也想在此實習,尤其台灣的資訊及通訊科技(ICT)產業對他們來說很有吸引力。
對此,劉志成受訪時表示,台科大成立了國內高教、科大第一個留台的外籍校友會,已經連續兩年在春節前夕與企業界舉辦大型餐會,形成外籍生留台找工作、換工作的網絡,並且傳承經驗給目前在學的外籍生學弟妹,讓他們知道以後在台灣工作要注意什麼。另外,台科大在去(2022)年辦理第一場專門為外籍生打造的徵才博覽會,總共有274名外籍學生報名,荷蘭的半導體製造商艾司摩爾、台灣的華碩等14家企業都參加徵才。
從產業端來看,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建議,產業可以用長期攬才的方式和學校合作,不要以短期人力輔助的方式思考,同時提供更多資訊,讓學校知道產業界的需求在哪裡,或是在海外有哪些投資,更有助於做人才專業培養的規劃。
不只留才,不少與會專家也提及移民問題,中正大學學務長詹盛如表示,現在國際的趨勢是輸出軟實力與人才移民。未來高教國際化成效要高,應該要把位階拉高到行政院層級,協同部會對接相關規定制度,居留、移民簽證怎麼發也必須是討論議題。
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張四明舉例,荷蘭在高等教育的推動上,同時把高教國際化和後續產業的人才延攬、規劃移民策略,做上下游的整合。其中,荷蘭伊拉斯姆大學開設MBA學程,在校內廣設英語授課的國際學程,學生要結束修課之前,會提供媒合機制去企業實習,學生畢業之後提供1年轉換階段的簽證,讓學生找到正式工作。最後,如果畢業生找到正式工作後,從唸書到工作合計年滿5年,就可以申請歸化荷蘭籍。
華語對留才到底重不重要?
談到移民,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回應時指出,語言教育對境外生是很重要的,過去有一些慘痛教訓,如果境外招生政策要和產學連結,並搭配移民政策,還是必須設法克服華語教學的問題。
對此,現任立委、成功大學護理系特聘教授陳靜敏表示,他所任教的成大對境外生有一學期的免費華語課程,但他質疑這是否足夠學生留在台灣生活。另外,很多學校都是為國際生開設國際專班,學生和國內生沒有互動,這也是需要考量的。
然而,劉志成認為華語能力應該是作為加分、而不是留才門檻或必要條件。他以自己的學生為例子,許多越南國際生是該國頂尖的優秀學生,過去3、4年來幾乎都可以輕鬆找到台積電、美光、艾司摩爾或是中鼎顧問公司的工作,「他們都不需要華語,就可以在台灣工作得非常愉快」。劉志成表示,學生受到適當的華語訓練,確實可以在工作上、生活上更舒適或自在,並獲得更好的機會,但這不應該是一個門檻。